7月5日,长春市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开街。街道两旁,苍松掩映的历史建筑焕然一新,与各种潮玩元素碰撞交织,是春城最靓丽的一道历史文化风景线。
历史无言、建筑有声,新民大街上的每一栋建筑,每一块砖瓦,都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跨越近百年的抗争与成长,如果你独爱它现在的风华正茂,不妨也多了解一下它泛黄的往事。
在吉版纪录片中有一部特别的节目——《发现长春》,它专注介绍长春各类历史掌故和人文遗迹,连续播出近16年。自即日起,吉林省广播电视局公众号推出特别栏目,逐一推介《发现长春》中关于新民大街建筑群的一系列。
新民大街1163号
新民大街1163号建筑,伪满交通部旧址,当时被称为“第八厅舍”,现为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始建于1936年,1937年投入使用,占地8056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建筑最高点为27米。在新民大街上的伪满建筑中,它的规模算是最小。由于修建时间相对较晚,这一时期的设计师们对于兴亚式建筑的风格探索已经趋于成熟,这栋大楼在当时饱受赞誉,被认为是一项“力作”。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建筑风格融合性更强,拥有传统的东亚风格,东南亚风情,以及神秘的玛雅风格。除了外墙立面狭窄而富有层次的罗马砖外,建筑正面“人”字形山花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伪满时期,这里设有总务、铁道、邮务、水运四个部门,控制了东北境内的陆、海、空运输及邮政管理。一些“特殊道路”的修筑方案和命令均从这里发出,包括“日本开拓民路”。
所谓“日本开拓民”,其实也饱含了日本平民的心酸。1945年,日本投降后,日本开拓民随之仓皇逃窜。一部分失散、遗弃的小孩被东北当地人收养,他们就是后来的“日本遗孤”。关于“日本遗孤”,《发现长春》栏目组也曾跟拍采访记录,把他们的故事制作成了一期特别节目。
1948年长春解放,建筑相继成为第一军医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大学的办公用房。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
时光荏苒。走在今天的新民大街上,这幢建筑看起来依然别具一格。长春夏日微凉的晚风,纳凉的市民,从南向北,见到的第一座老建筑就是这里。看着屋顶特殊的纹饰,树叶沙沙的响,连过往的车都慢了下来。所谓国泰民安,其实蕴藏在每一缕拂面的晚风之中,映照在每一个平凡市民游客简简单单的喜乐幸福里。
初审:佟焱
复审:李雪梅
终审:郭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