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延边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生产 小稻种里藏着的增收“密码”
2025-08-01 18:24 延边广电全媒体新闻采编中心

点击此链接下载原视频

在长白山麓的林海与黑土间,延边州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工作者们以科技创新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浓墨重彩的篇章。从让黑木耳长出“科技范儿”,到让桑黄成为“森林黄金”;从破解水稻冷害难题,到让南方哈密瓜在延边扎根——这些诞生于实验室的品种与技术,正沿着“产学研用”的链条走进田间地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为全景展现我州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延边广播电视台与延边州农业科学院联合开设《科技创新引领农业发展新征程》专栏,聚焦延边农业创新实践,解码科技如何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生机。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走进延边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探秘一粒小小稻种如何变为水稻稳产增收的“密码”。

走进延边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实验室,两位工作人员正专注开展稻种室内考种工作。作为延边农科院中历史最悠久的研究所,多年来,该所始终致力于北方粳稻的育种研究与栽培技术创新,并聚焦高产、优质、耐冷等关键目标,先后培育推广了一系列优良水稻品种;同时深耕防低温冷害、绿色生产等配套技术,并通过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助力延边水稻产业升级,为我州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据延边州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徐伟豪介绍:“近年来 延边州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种团队通过水稻的常规育种、杂交育种、优质米筛选和引进、抗低温冷害实验等方式,先后培育出了延粳27、延粳28、延粳29、延粳30、延粳39、延粳503等多个优质耐冷高产的适合延边地区早熟和中熟地区的水稻新品种。”

这些“延边造”良种,让寒地水稻在产量与品质上实现双重突破,为延边粮食安全筑牢“种源根基”。

优良品种的推广离不开配套技术的支撑,针对延边地区易受低温冷害影响的气候特点,水稻研究所深耕栽培技术研究,先后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防御水稻障碍型冷害的生育期深水灌溉技术”通过科学调控水温,有效降低了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在降低肥料使用率的同时提升了肥料施用效率。延边州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柳洪良说:“从早期的水稻稀播稀插到近年来的秸秆还田技术,以及水稻侧深施肥技术,都是我们近年来主要研究的栽培项目,这些项目为本地水稻种植稳产增产起到了比较明显的保障作用。”

1998年,经州政府批准,研究所成立“延边防御低温冷害研究中心”,2002-2004年,“吉林省东部山区抗冷害优良水稻品种繁育推广基地”在此落地,进一步强化了水稻抗冷新品种的繁育及推广,最大限度减少了冷害造成的损失,为延边水稻连年稳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解决“种什么”到攻克“怎么种”,延边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一项项科研成果证明,科技创新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未来,团队将继续以服务“三农”为初心,聚焦水稻产业升级需求,培育更多“良种”、研发更多“良法”,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注入持续科技动力。(记者:李政贤 伞志华 金鑫)

初审:洪涛

复审:李雪梅

终审:郭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