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中国乡村咖啡发展的前沿阵地,其规模和特色在全国具有显著的代表性。从“网红现象”到“文化新经济”的跃升,在延边,乡村咖啡早已不是简单的“饮品店”。它是自然馈赠的“味觉翻译官”,是民俗文化的“流动展厅”,更是乡村振兴的“活力转换器”。一杯杯咖啡正以醇香为笔,在延边大地书写动人的振兴篇章。
边境小镇的“咖啡+”破题
和龙市崇善镇的清晨,被“遇见・崇善”里的“竹林蜜咖”唤醒。本地竹林村的椴树蜜沿着杯壁滑入浓缩咖啡,蜜香漫过舌尖时,恰好中和了咖啡的微苦——这杯融合了长白山椴树精华的特调,是咖啡厅对“崇善味道”的注解。更令人驻足的是它的“基因”:政府搭台争取政策支持,企业注入资源完善设施,返乡志愿者轮岗运营,这种“三方共筑”的模式,让咖啡厅不仅是卖咖啡的空间,更成了村民晒秋、游客歇脚、文化交流的“小镇会客厅”。
若说“遇见・崇善”是“本土风味的浓缩”,龙井市三合镇的古树咖啡驿站则是“边境故事的容器”。11棵黄杨古树环抱的驿站里,米酒咖啡的甘冽、松茸咖啡的醇厚与朝鲜族剪纸、戍边故事同框。屋顶咖啡区凭栏可见三合口岸的国旗飘扬,围桌咖啡旁的展板上,“党、政、军、警、民、企”六位一体守边的故事被游客轻轻念起。“来这儿喝的是咖啡,品的是边疆的日子。”自驾游客于先生的话,道破了它的魅力——自5月营业以来,这里已串联起国门、望江阁、太空舱民宿,织就一条“休憩+体验+教育”的边境旅游闭环。
更动人的是驿站里的 “青春注脚”。11 名来自 8 个省份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每人认领一棵古树,把 “守边情怀” 揉进咖啡研磨里。“等 G331 国道吉林段全线通车,要让更多人喝到‘边疆的味道’。” 负责人郭宇杰的期待里,藏着年轻人与这片土地的双向奔赴。
从“一杯咖啡”到“一条产业链”
延边的乡村咖啡,从不是孤立的“网红现象”。在延吉市小营镇理化村,“林中咖啡馆”藏在5000平方米的林海间,节假日日均客流超千人;朝阳川镇八道村的“绿田咖啡馆”外,稻田画与咖啡香共成一景——如今全州80余家乡村咖啡馆,或临林海,或依稻田,或守口岸,早已织成一张“咖啡+生态+民俗”的文旅网。
这张网的织就,离不开“政策+人才”的双轮驱动。2024年12月,延边州网红咖啡企业座谈会为“咖旅融合”定调;2025年6月,42家事业单位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开放岗位,古树咖啡驿站12名成员全部报考的热度,正是人才向乡村集聚的缩影。更有延边大学“茶与咖啡实训基地”孵化创意,州咖啡协会年培训5000余人、带动1800人次就业的实践,让“会做咖啡”变成“能兴乡村”的本领。
创新则让“咖啡经济”有了更深的根系。苹果梨咖啡里藏着延边果林的甜,人参咖啡透着长白山的滋养,五味子茶与咖啡的碰撞成了跨界爆款;而“洗车+咖啡”“民宿+咖啡”“露营+咖啡”的多元场景,让咖啡从“饮品”变成“流量入口”。在2025年咖啡潮流嘉年华上,以长白山蜂蜜为灵感的特调咖啡惊艳亮相,证明延边乡村咖啡的竞争力,早已扎进了本土的土壤。
“咖啡香”吹活乡村振兴经脉
“在延边,咖啡是打开乡村的钥匙。”这句话道出了这杯饮品的分量。如今的延边,正让“咖啡香”飘得更远。
今年,延边州咖啡协会计划打造“东北亚咖啡贸易集散中心”,发挥中俄朝边境优势,探索跨境电商与转口贸易。“在延边,咖啡不仅是一杯饮品,更是城市文化自信的象征。一杯咖啡,正重新定义延边旅游的“边界”。
“味觉叙事”与振兴新篇
延边让“乡村咖啡”有了更广阔的想象:或许未来,长白山的蜜、延边的米,会随咖啡香走向更远处。而在G331国道的第1111公里处,“遇见・崇善”的灯还亮着,古树咖啡驿站的黄杨树叶沙沙作响——它们都在诉说:一杯咖啡的温度,足以暖热边疆的清晨,也能托举起乡村振兴的万千气象。
初审:张洋
复审:李雪梅
终审:郭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