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边十周年集中采访”系列报道(三)|延边:牢记嘱托 绘就新时代民族团结幸福画卷
2025-07-07 18:44 延边广电全媒体新闻采编中心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边十周年。十年来,延边各族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殷殷嘱托,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上书写了精彩答卷。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典范,书写了诸多感人故事,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一面旗帜。
点击此链接下载原视频

走进丹英社区活动室内,由不同民族组成的社区合唱队正在排练节目。悠扬的乐曲中,各族居民载歌载舞,丹英社区自创的《中华民族一家亲》被广为传唱。在这里,民族团结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融入在柴米油盐和欢声笑语中。

从最初的“邻里节”“百家宴”,到如今固化为社区品牌的军警民运动会、社区音乐会等,丹英社区将“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的“四同”理念,变成了各族群众生活的一部分。社区成立的全国首个社区级“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从最初的1支队伍发展到21支,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王淑清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各族群众其乐融融,大家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别是在小区的建设,环境的美化中,大家各族群众在一起交流,积极主动地大家都能站出来,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据了解,丹英社区现有居民3018户、7897人,涵盖汉族、朝鲜族、回族、满族、藏族、瑶族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比62%。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居民徐明成说:“经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感觉到很幸福,很和谐。”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居民李爱顺说:“社区的帮助和照顾,我获得了好多,我在这生活25年的经历,在社区生活得特别好,我高兴。”

居民口中“亲如一家”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背后,是一套以党建为引领的精细化治理服务体系。丹英社区创新打造了“红石榴”党建联盟,整合驻街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通过“双报到”机制,让147名在职党员干部下沉网格,实现“民呼必应”;一个“淑清大姐工作室”,累计调解矛盾上万件,创造了连续24年无越级上访和民转刑案件的纪录。为了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丹英社区着力构建了“三共四同”互嵌式幸福家园。 在“红石榴之家”主阵地,社区聚焦“一老一小”,联合7支军警队伍开展“代理亲人”行动,结对帮扶上百名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同时,推行“四微”服务,通过“暖心服务一条街”,将就业、医疗、法律等10余类专项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让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感受到家的温暖。王淑清说:“我们成立了红石榴之家,将我们一些经验做法,通过展厅和全国各地的友好单位,参观团等在一起交流,更好地提升我们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浓厚氛围。”

多年来,丹英社区通过创新实践和扎实脚步,先后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称号, 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等各级荣誉200余项。丹英社区取得的丰硕成果是我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深入实施“五大工程”,扎实推进“十大行动”,坚持以互嵌交融为基础,着力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我州分别于1994年、1999年、2005年、2009年、2014年连续五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里唯一获此五次殊荣的地区。2021年,我州还被评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如今,延边大地处处洋溢着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景象。我州这颗北疆的“红石榴”正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团结带领着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绘就着边疆民族团结更加绚丽的幸福画卷。(记者:王婧 朴永杰)

初审:洪涛

复审:李雪梅

终审:郭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