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素有“文化之乡”、“歌舞之乡”的美誉,在这片民族风情浓郁的沃土上,孕育出众多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带着独特的地域烙印,承载着传统生活习俗。多年来,我州始终将非遗保护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深耕,成果显著。目前,全州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9项,省级90项,州级185项。这些“活态传承”的文化瑰宝,正以独特魅力讲述延边故事。今天,让我们聚焦延边非遗,看其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光彩。
农乐舞是朝鲜族传统舞蹈之一,它不仅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也是一种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其中包含象帽舞、长鼓舞、手鼓舞、圆鼓舞、假面舞、背架舞等多种舞蹈形式。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
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代表性传承人金明春曾以30秒内甩32米双层彩带并跳跃44次,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唯一入选的舞蹈类项目。如今,在延边喜欢农乐舞的人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民间农乐舞队活跃在全州各地,向广大游客展示着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强自信”
延边的非遗宝藏远不止农乐舞,从激昂的象帽到悠扬的伽倻琴,从鲜香的泡菜制作到庄重的花甲礼,全州多项非遗入选国家级、省级名录。这些项目,是延边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更以“活态传承”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在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园非遗街区里,朝鲜族服饰、米糕制作技艺、米酒酿造等非遗项目“扎堆”展示。秋千、跳板、摔跤等非遗项目场地设施完备。节假日期间,非遗展演轮番上演,游客市民踊跃参与,沉浸式体验“非遗里的延边”。
我州还全力打造“一市一品”节庆活动品牌,搭建全民共享平台。延吉朝鲜族端午民俗文化旅游节、图们江文化旅游节、和龙金达莱文化旅游节、龙井朝鲜族百种节等已成为品牌文化活动,成为民众共享非遗的“大舞台”。百姓在参与中触摸文化根脉,非遗从“博物馆展品”,变成“生活里的烟火气”。
我州积极探索“非遗+”模式,推动非遗与冰雪、生态、康养旅游融合,打造《四季如歌》《印象延吉》等文旅演艺作品,举办旅游文创商品大赛,让传统元素“变身”时尚伴手礼;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以互动体验点燃传承热情。
延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民族特色鲜明,从国家级名录里的璀璨明珠,到民间街巷的鲜活传承;从古老技艺的匠心坚守,到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延边正以多元路径持续激发非遗活力。如今,非遗不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舞台上的表演,更化作百姓生活的烟火日常、文旅产业的蓬勃动能。未来,延边州将继续在非遗的传承和创新道路上砥砺前行,持续书写民族文化的灿烂篇章。(记者 金正勇 伞志华 金鑫)
初审:于娜
复审:李雪梅
终审:郭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