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心血管外科二安君团队凭借精湛的医术和多学科协作的优势,成功为一名患有胸主动脉弓部瘤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熊猫血”患者实施手术,让患者重获新生,展现了医院在复杂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高超水平。
患者,男,71岁。以“间断性胸闷、胸痛1年”为主诉入院。造影示前降支近端50%狭窄合并中段肌桥。糖尿病史30年(胰岛素46u/日)。术前CTA显示该患为胸主动脉弓部瘤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图1)。入院后检查提示该患为RH阴性血型,为俗称的“熊猫血”,让手术中的用血成为一大难题——RH阴性血在人群中占比极低(我国约0.3%),血源紧张且调配困难,一旦手术中出现大量失血,后果不堪设想。再则,患者不仅是罕见的RH阴性血,还合并冠心病,这无疑给主动脉弓部瘤手术带来了多重挑战。
多重挑战叠加,手术难度极大
(1)主动脉弓部瘤累及左锁骨下动脉
主动脉增强CT提示主动脉弓部瘤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瘤体随时可能破裂。瘤体一旦破裂导致致命性大出血,因此将主动脉瘤称为体内“不定时炸弹”,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凶险的疾病。随着主动脉弓部瘤增大,左锁骨下动脉受压或闭塞,引发上肢缺血(无力、麻木)、脑供血不足(头晕、脑梗风险)。而该患以左椎动脉优势型,更容易引起脑部并发症,如在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手术中损伤左侧椎动脉则会出现脑部致命性并发症。
(2)RH阴性血(熊猫血)的挑战心脏大血管手术为最具风险的手术,为防止突发、意外出血的发生,术前常规备血。而该患RH阴性血为罕见血型,在人群中占比极低,在国人中的比例仅占0.3%。血源稀缺且配型困难,大大增加了实施手术的难度。
精心筹备与精准手术,攻克重重难关
面对患者的复杂病情,安君团队与输血科安海莲团队展开紧密合作。两个团队自2018年起就开始合作开展自体采血/自体输血,开创了本地区该领域的先河,此次更是熟练施策。术前一周内,分两次为患者采集自体血520毫升并妥善保存,以备手术之用。采血期间患者无不良反应,两次采血后血红蛋白仍保持在132克/L,为手术用血提供了可靠保障。
完成自体采血第3天,救治“熊猫血”主动脉弓部瘤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排弹”战斗打响!安君教授与心血管资深麻醉专家—李少岩教授、资深手术主任护师—金香淑密切、娴熟的配合,仅用2小时20分钟完成麻醉、双股动脉切开建立血管通路、主动脉造影、根据术前CTA资料以及主动脉的造影结果,明确支架锚定区、决定开窗位置以及大小、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将开窗的胸主动脉支架回装至支架输送系统内、将胸主动脉支架输送系统送至锚定区、精确释放、通过主动脉开窗建立胸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通路,球囊扩张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植入左锁骨下动脉分支支架、主动脉造影评价支架置入位置/重建的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度/有无支架内漏(结果显示:胸主动脉支架位置正,左锁骨下动脉分支支架血流通畅,主体支架以及分支支架无内漏)、回撤胸主动脉支架系统至体外、缝合切开之双侧股动脉。术中操作精益求精,术中几乎没有失血,待支架系统撤出至体外后,将自体血回输。至此,罕见“熊猫血”患者发生的主动脉弓部瘤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排弹”手术顺利结束。麻醉醒来,患者无脑部并发症,对答清楚、四肢活动无障碍(图2)。
术后第1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图3),术后第2天复查CTA显示主动脉弓部瘤完全隔绝,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图4)。术后第4天出院(图5)。
治疗核心技术:创新与精准并重
1.自体输血:破解血源困境
自体输血是指采集患者自身血液,经处理后在术中或术后回输,适用于RH阴性血等特殊血型患者。在手术前数周,分次采集患者血液储存,术中按需回输
2.胸主动脉支架+开窗锁骨下动脉重建:精准修复血管
这是针对主动脉弓部瘤累及分支动脉的“复合手术”技术,兼顾瘤体隔绝和分支血流保留:
a)胸主动脉支架植入:通过介入方式,将覆膜支架送至主动脉弓部,覆盖瘤体,阻止血流进入瘤腔(防止破裂),恢复主动脉主通道血流;
b)体外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由于瘤体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支架需覆盖该分支,因此在胸主动脉支架对应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位置“预先开窗”(或术中精准定位开窗),再通过导丝将小支架或人工血管从“窗口”引入左锁骨下动脉,重建其血流通道,植入左锁骨下动脉分支支架,避免因支架覆盖导致的分支缺血。
该技术的难点:
a)支架“开窗”位置需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精准匹配(误差需控制在毫米级),依赖术前精准影像评估(如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和术中实时精确调整。
b)重建后需确保支架密封性(无内漏)和分支血流通畅,避免术后缺血或瘤体复发。
c)“熊猫血”的自体采血、保存。
该案例的成功,是多学科协作(输血科、心血管外科、放射科等)与微创技术结合的典范,为类似复杂病例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为特殊血型(RH阴性)患者通过自体输血接受外科手术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标志着医院在复杂主动脉疾病微创治疗领域再攀新峰,进一步提升了医院在相关疾病治疗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
专家介绍
安君
心血管外科教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硕士/博士生导师
1992—1996年日本滋贺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国家公派留学)医学博士
1996—1998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胸外科)博士后
1997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遴选为硕士生导师
2008年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遴选为心脏外科博士生导师
2000—2002年日本国立循环器中心成人心脏外科临床Fellow(STAFellow)
2004-2005德国心脏中心心脏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Fellow(DAADFallow)
科研、获奖经历
先后以第一人承担省部级课题7项、国际合作(中德、中日)课题各1项、以第二人承担国家7.5攻关以及3项国自然基金课题。先后以第一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以第二人获得科技进步2等奖2项,以第一人获得沈阳市科技进步2等奖1项。期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核心刊物以上以及SCI论文100篇(截至2025年2月)。
学会任职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冠心病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胸腔镜学术委员会委员
日本胸外科学会会员
日本心血管外科学会会员
国际血管外科(联盟)学会会员
担任3届国家自然基金通讯评审委员
2014-至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委员
近年成绩
(1)2018年安君团队恢复独立开展延边地区常规体外循环下先心病、成人心脏病的手术、心脏病合并房颤的射频手术(迷宫手术)以及重度心脏病术后ECMO辅助成功等高难度手术;独立开展了StanfordA型夹层的Sun式手术,B型主动脉夹层/瘤的介入治疗(杂交、去分支、体外开窗等技术),包括右位心胸腹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周围末梢动静脉疾病治疗,包括股动脉一股动脉人造血管分流术等。是目前延边地区唯一独立开展心脏大血管外科常规以及介入手术的科室。
(2)2019年安君团队组建了肺栓塞反应团队(PERT),开通救治快速通道。建立了“肺循环溶栓/全身抗凝”无介入干预、保留肺动脉内皮功能的“延边方案”。连续抢救成功38例无死亡,全例达到形态学上(CTA)血栓完全清除,肺功能完全康复,无肺栓塞后综合征发生。
(3)2020年经多年潜心研究,建立了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延边术式”。完成延边医院单中心,同一术者(安君)连续150例下肢静脉曲张(截至2025年2月)实施延边术式”全例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随访3年全例无复发。该“延边术式”的特点为无切口、无痛、术后4小时即下床活动、双下肢同期手术。已于2024年8月开设日间手术。
(4)2024年2月利用无裸胸主动脉支架分期治疗罕见病—蓬松主动脉综合征(ShaggyAortaSyndrome),查询PubMed至2025年3月尚未查到有关利用无裸支架分期治疗的报道。发表4篇(2025年SCI2篇,中华核心1篇,北大核心1篇)相关论文。
(5)2024年建立下肢静脉血栓治疗的“延边方案”,疗程短,达到形态学(DSA造影)清零,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低。
出诊科室:心血管外科二
出诊时间:每周一、二全天;周三上午
出诊地点:门诊三楼西侧328室
门诊电话:0433-266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