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基孔肯雅热:不容忽视的“蚊子病”,这些防控知识要知道!
2025-07-31 14:45 延边广电全媒体新闻采编中心

 

01

警惕!这种“蚊子传的病”,离我们并不远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如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花蚊子”)叮咬传播,其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高度相似。自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以来,该病毒最初仅在非洲、亚洲散发,但2004年后因病毒适应了白纹伊蚊的传播,流行范围迅速扩大——截至2024年,全球已有119个国家报告过本地传播,主要集中在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区。近年来,我国境外输入病例不断增加,加上媒介伊蚊在我国分布广泛,本地传播疫情风险日益升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02

基孔肯雅热的“真面目”:从感染到症状,你需要了解这些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通常为感染后4~8天(范围2~12天),症状持续数天至数周。典型表现包括: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严重关节痛(常累及手腕、脚踝等大关节,疼痛剧烈甚至影响活动)、皮疹(多为斑丘疹,分布于躯干和四肢);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寒战、皮肤或黏膜出血(如牙龈出血、瘀斑)等中等确定性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基孔肯雅热的症状与登革热、流感等疾病相似,需及时就医鉴别,避免延误治疗。(若有旅居史人群2周内出现症状,就医时要主动告知旅居史及蚊虫叮咬情况)

03

预防是关键!这6点防护措施,每个人都要做到

目前尚无广泛使用的基孔肯雅热疫苗,预防依赖于防蚊和灭蚊。以下是公众需重点掌握的防护措施:
1. 减少皮肤暴露:穿浅色长袖衣裤(蚊子更爱叮咬深色衣物),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的时段(上午7-9点、下午4-6点)在户外阴暗处逗留;
2. 使用驱蚊产品:皮肤及衣物上喷涂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蚊剂,效果可持续数小时;
3. 做好居家防护:居住场所安装门纱窗,睡觉使用蚊帐或者蚊香等(最好是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
4. 清理孳生地:定期清理家中积水(如花盆托盘、水桶、下水道),避免伊蚊产卵(伊蚊喜欢在小型积水容器中繁殖);
5. 病例隔离:病毒血症期患者(发病后1周内)需防蚊隔离不少于7天,避免蚊子叮咬后传播病毒;
6. 关注风险地区:前往热带、亚热带地区(如美洲、非洲、东南亚)旅行时,提前了解当地疫情,做好防护。

04

得了基孔肯雅热怎么办?

这些治疗要点要牢记

基孔肯雅热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
1. 发热疼痛处理: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或安乃近缓解发热和疼痛;禁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因其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2. 重症病例管理:住院患者需重点关注液体平衡——建议使用晶体液(如林格氏液)而非胶体液进行静脉补液,通过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正常<2秒)和乳酸水平(正常<2mmol/L)监测指导补液,避免液体过负荷(尤其对心肌炎患者,需警惕心功能不全);
3. 关节痛护理:慢性关节炎患者(部分患者关节痛可持续数月)可尝试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如甲氨蝶呤,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05

为什么要重视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虽然病死率较低(约0.1%),但传染性强、流行范围广——2023年巴拉圭暴发大规模疫情,阿根廷重新出现传播病例,乌拉圭首次报告本地病例;2024年巴基斯坦报告聚集性病例。我国因媒介伊蚊分布广泛(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伊蚊分布),吉林省虽无伊蚊分布,但境外输入病例不断增加,本地传播风险日益升高

做好基孔肯雅热防控,不仅能保护个人健康,还能防止疫情扩散,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公众共同参与——医务人员要掌握防控要点,协助开展蚊媒监测;公众要增强意识,做好个人防护和环境清理。

结语

基孔肯雅热不是“小病”,其带来的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通过了解疾病知识、做好防护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远离“蚊子病”,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注:本文综合引用了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WHO及地方卫生院的最新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