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浩荡长空之下,延边州抗战烈士亲属戴世忠、“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王淑清、抗联烈士后代王龙翔作为受邀者在观礼台上,以炽热的目光见证了这场震撼世界的国家盛典。当《义勇军进行曲》磅礴的旋律穿透云霄,当天安门广场上万众肃立、红旗如海,他们的眼眶湿润了——那是跨越八十载的血脉共鸣,是英烈忠魂与盛世华夏的隔空相望。这一刻,紧张化作坚定,激动涌成自豪,奔腾的热血与共和国的脉搏同频共振。
戴世忠:一门忠烈铸就民族脊梁
当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天际时,65岁的戴世忠肃然而立。这一刻,天安门广场上,鲜艳的“中国红”与威武的“橄榄绿”交相辉映,汇成撼天动地的钢铁洪流。对于戴世忠而言,这不仅是一场盛大的庆典,更是一堂跨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历史课。
戴世忠的曾祖父戴万龄曾是敦化县沙河沿镇南台子首富,坐拥400多垧土地及80余间房屋。当九一八事变的炮火划破夜空时,这间“戴家大院”再无往日的安宁。民族危亡之际,戴万龄毅然变卖家产,带领戴家男女老少57口人及本村200余名青壮年共同组成了一支罕见的家族抗日队伍——“戴家军”,踏上了举家抗日的悲壮征程。威震四方的“戴家军”让日军恨之入骨,而戴氏一门几乎全部殉国。
1995年,戴万龄之孙戴克政牺牲57年后被民政部追认为烈士。2022年11月,省政府追认戴万龄、戴万春、戴万珠、戴万发、戴克俭、戴克吉、戴克志7人为烈士,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敦化烈士陵园的“革命烈士榜”上。
站在观礼台上,战鹰呼啸、铁流滚滚,现代化人民军队的雄姿让戴世忠热泪盈眶,“祖父,你们期盼的强军梦已成真!”
“这场阅兵不仅展示了国威军威,更是抗战精神的传承。先辈以鲜血浇灌民族独立之花,我辈以奋斗培育强国强军之果。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不让悲剧重演;捍卫胜利不是为了独占荣光,而是与世界共享安宁。”戴世忠动情地表示。作为烈士后人,他誓言传承遗志、弘扬精神,继续搜集整理家族抗战事迹,在平凡岗位上砥砺前行。
王淑清:以双拥实践铸就军民深情
“作为一名来自边疆民族地区的社区书记,能在现场感受纪念大会的雄壮场面,我内心充满无比的激动与自豪。”回想起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时的景象,“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王淑清仍难掩心潮澎湃。
这场庄严的盛典,对她而言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尤其是看到老英雄们敬礼时颤抖的手和年轻官兵坚毅的眼神,我深切感受到,今日的安宁与荣光,是他们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铸就的。”王淑清动情地说。
扎根基层24年,王淑清始终将双拥工作视为己任,将军民鱼水情深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她创新构建社区双拥服务体系,牵头成立双拥协调委员会,打造国防教育、军营体验等五大基地,组织群众开展“军事化训练”、学习双拥政策;建立军烈属帮扶台账,帮助22名军嫂实现再就业;举办“军龄生日会”、军地联欢等活动,持续营造崇军爱军的浓厚氛围。她积极推动军民深度融合,组织“兵儿子”“兵女儿”结对帮扶留守和困境儿童,成功促成12名现役军人对口帮扶辖区“三童”。这些感人事迹和突出贡献,让她先后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中国好人”等称号,成为新时代双拥工作的生动诠释者。
纪念大会的震撼场景,进一步坚定了她服务军民、奉献基层的决心。王淑清表示,返回延边后,她将常态化做好军人军属服务保障,针对急难愁盼问题链接资源、精准对接,提供“一人一策”暖心服务;继续当好“红娘书记”,助力官兵缔结良缘、组建幸福家庭;依托红石榴宣讲团、拥军亭院等阵地广泛传播英雄故事和强军声音。
“强军梦支撑强国梦。我将立足本职,用最真挚的感情、最务实的举措,服务好军人军属,巩固好军民团结。”王淑清的话语铿锵有力。
王龙翔:抗联后代的阅兵时刻与家族记忆
当悬挂着东北抗联部队战旗的阅兵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城楼时,王龙翔的目光紧紧追随那面迎风招展的旗帜,仿佛回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我一下就看到了那面旗!”他说:“那一刻,仿佛听到母亲讲述的故事在耳边回响。”
王龙翔与抗战历史的特殊联结,源于他的母亲杨丽珍——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代军长李延平的外甥女,也是一位坚持传播红色记忆二十余年的抗联故事讲述人。
九一八事变后,李延禄、李延平、李延青三兄弟毅然投身抗日洪流,在东北大地燃起抗日烈焰。作为东北抗联第四军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他们以热血与智慧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敌壮举。这段家族历史,通过杨丽珍的讲述,成为王龙翔成长过程中最深刻的记忆。
“母亲退休后,将李延禄口述的抗联事迹整理成篇,走进学校、社区、单位,声情并茂地讲述那段历史。”王龙翔说。不仅如此,杨丽珍还组建老年义工服务队,走访慰问老兵,一坚持就是二十余年。她的奉献获得了民政部“优秀义工二等奖”、全国优秀志愿者案例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因年事已高,此次纪念活动由王龙翔代母观礼。
阅兵式上,当经典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响起,王龙翔的眼眶湿润了。“这首歌让我联想到那段沉痛的民族苦难。看到阅兵车上那面曾经飘扬在白山黑水的战旗,心中感慨万千,也深知责任重大。”在他看来,阅兵不仅是国力和军力的展示,更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见证”。
作为抗联后代、省信访局政策法规咨询处处长,王龙翔表示要将抗战精神、抗联精神与工作紧密结合,“牢记初心使命,把‘以人民为中心’刻在心里,把群众的事当家事,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当阅兵队伍远去时,战旗仍在王龙翔心中飘扬。“这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他说,“母亲讲了一辈子抗联故事,现在该由我们这代人接过这个使命,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
初审:靳煜
复审:张洋
终审:郭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