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勿忘九一八!铭记延边人民十四年的抗战岁月
2025-09-18 12:02 延边广电全媒体新闻采编中心

铭记延边人民抗战岁月,赓续红色血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一夜之间侵占沈阳,继而鲸吞整个东北三省。中华民族由此拉开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序幕。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筑起救亡图存的钢铁长城,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在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上,延边——这片位于长白山下、图们江畔的边陲热土,以其不屈的意志和英勇的斗争,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镌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延边是中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延边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的壮丽篇章。

  烽火初燃:党旗引领下的全民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向吉林、黑龙江推进,延边成为敌我争夺的战略前沿。面对强敌压境,延边人民没有退缩。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中共就在延吉、汪清、和龙、珲春等地建立起多个地下党组织,组织农民协会、反日会,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

1932年,在党的领导下,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县相继成立反日游击队,并开辟了十余块抗日游击根据地,覆盖人口逾两万。这些队伍活跃于崇山峻岭之间,与杨靖宇将军领导的抗联第一军协同作战,沉重打击了日伪政权的统治根基。

1934年1月,日伪当局调集6000余兵力,发动所谓“第二期讨伐”。在此期间,敌人对海兰区、王隅沟、渔浪村、马村等根据地实施疯狂“扫荡”,仅在海兰区就进行了94次军事行动,制造了震惊东北的“海兰江大血案”。然而,延边军民浴血奋战,在三道湾游击区与敌交战二十余次,歼敌150余人,取得了反“讨伐”的阶段性胜利。但在这场惨烈斗争中,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同志壮烈牺牲,年仅37岁。

星火燎原:从独立师到抗联劲旅

为整合力量、扩大战果,1934年3月底,根据满洲省委指示,以四县反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1935年5月,正式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1936年3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这支由多民族组成的革命武装迅速成长为东满地区最具战斗力的抗日主力。

抗联二军成立后,分兵远征,开辟长白山、敦额、绥宁三大抗日游击区,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粉碎日伪军连续不断的“围剿”与“追剿”,成为东北抗日战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此后,抗联二军转战东满、南满、北满及吉东广大区域,取得大蒲柴河伏击战、大沙河突袭战、寒葱岭阻击战等一系列重大胜利,有效牵制日军兵力,极大鼓舞了全国抗战士气。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开始。为支援全国战场,抗联第一路军第二军各部主动出击,在东南满、吉东地区频繁袭扰敌军交通线、据点和补给基地,成功挫败敌人多次“大讨伐”,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战略部署。

然而,随着日军增兵东北,实行残酷的“治安肃正”政策,抗联陷入极端困境。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战士们吃树皮、嚼草根,靠信念支撑生命;在密林深处,他们昼伏夜行,与敌人周旋到底。

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中,无数英烈献出宝贵生命:抗联第二军军长王德泰、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陈翰章、中共南满省委书记兼抗联副总司令魏拯民……他们以热血浇灌信仰,用生命捍卫尊严,将青春永远定格在白山黑水之间。

至1939年,抗联第一路军兵力已不足千人;1940年冬,余部百余人在极端艰难条件下撤入苏联境内,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又称“国际红军特别独立第八十八旅”)。此后,教导旅陆续派遣十余支小分队秘密返回东满地区,继续开展侦察、联络与游击活动,直至抗战胜利。

全民抗战:人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延边的抗战,不仅是前线将士的浴血拼杀,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伟大民族保卫战。妇女组成“红嫂队”,为抗联缝衣送饭、护理伤员;青少年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站岗放哨;老人藏粮护兵、守口如瓶。百姓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最后一口粮食送给抗联战士;宁愿躲进深山老林,也不愿进入日寇设立的“集团部落”做亡国奴。

正是这种坚贞不屈的精神,让侵略者始终无法切断抗联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延边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英烈的鲜血;每一片森林,都见证过战斗的硝烟。

著名的“八女投江”壮举虽发生于牡丹江流域,但其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精神深深激励着延边儿女。而在延边本土,同样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汪清县小汪清根据地的顽强坚守,珲春大荒沟的激烈游击战,和龙青山里的英勇反击……这些战斗不仅打击了敌人,更凝聚起民族觉醒的力量。

请输入图片说明

 

苦难辉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十四年抗战,延边牺牲惨重。据不完全统计,仅延边地区就有数千名抗日将士英勇殉国,数十万民众遭受迫害、流离失所。但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用鲜血换来了民族尊严。

正是在这场血与火的洗礼中,延边各族人民更加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团结;只有紧密团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才能抵御外侮、守护家园。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血流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

以史为鉴:让红色记忆照亮前行之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十四年浴血奋战终迎胜利曙光。当和平的钟声响起,延边人民含泪告慰英灵:你们守护的土地,终于重获安宁。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延吉市烈士陵园,仰望巍峨耸立的纪念碑;当我们在大荒沟抗日根据地遗址前驻足沉思;当校园里再次响起《红旗歌》那激昂的旋律——我们不应忘记,这片土地曾经历怎样的苦难与辉煌。

“九一八”不仅是历史的警钟,更是奋进的号角。它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分裂就会受辱;它昭示我们:唯有自强不息,方能守护家国安宁;唯有团结一心,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铭记延边人民的抗战岁月,就是要传承那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弘扬那种“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这份精神财富,是我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根基。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缅怀先烈,致敬英雄,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伟力——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山川不语,忠魂永存。

金达莱花开遍山野,那是烈士鲜血染就的颜色;

每一座静默的纪念碑,都在诉说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奋发图强,不负英魂!

 

勿忘九一八,铭记延边魂!

让历史的灯火照亮前行之路,

让英雄的精神永续传承!

 

初审:鹏飞

复审:张洋

终审:郭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