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延吉:点亮文明底色 筑牢幸福根基
2025-10-12 18:49 延边广电全媒体新闻采编中心

点击此链接下载原视频

精神文明建设,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更是百姓幸福的“温度计”。近年来,延吉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城乡发展肌理,把文明种子播撒在各族群众的心中,绘就出一幅“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生动画卷。

走进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全国文明单位”的牌匾格外醒目。连续三届获此殊荣的背后,离不开在这里扎根23年的“当家人”——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王淑清。2002年初到丹英社区,王淑清顶住压力,以个人名义打了60多张欠条,筹措资金修缮巷道、服务民生,逐步赢得居民信任。丹英社区创新提出“文化浸润+德治引领”的治理思路。建设了一系列可视化宣传实体,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路到红石榴之家,从78米民族团结主题打卡墙到议事庭院、宣传长廊,不仅居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更夯实了基层宣传阵地。通过常态化开展“邻居节”“社区音乐会”等活动,促进各族居民交流融合,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和谐氛围。如今的丹英社区,“红石榴”窗口解民忧,志愿服务队暖人心,社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1573名成员搭起连心桥。王淑清也凭借这份坚守获评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她用实际行动证明:文明社区,就是让每个居民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王淑清说:“我们从‘三无’的社区起步,用文化浸润和阵地的建设改变了面貌,用双语沟通打破了隔阂,用红石榴宣讲让党的声音走进群众的心里,通过典型示范和民族团结,让居民成为治理的主角,如今我们正培养青苗接班人,让守护家园的常青树生生不息,让文明与团结之花永远绽放。”

延吉市小营镇五凤村的文明图景同样鲜活。作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这里把红色文化、文明创建和乡村发展拧成一股绳,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乡村振兴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五凤村以“红色铸魂、文明筑基、文化赋能”为抓手,深挖本地红色资源,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复原、沉浸式讲解等方式,生动再现革命时期的奋斗故事。村里组建了由老党员、村干部组成的“红色宣讲队”,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五凤村建成了集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健身广场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定期举办文艺汇演、民族团结一家亲联欢等各类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增进邻里感情,凝聚乡村发展的精神力量。

延吉市小营镇五凤村驻村第一书记刘继生说:“3.8公里旅游线串起了碉堡、斗争展,建‘红色记忆馆’,老党员宣讲队讲活红色故事,让村民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借‘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定村规民约,大喇叭喊、网格员入户,‘美丽庭院’等活动、‘党爱超市’积分,激发村民参与。让乡风文明、文旅兴旺。”

延吉市小营镇五凤村村民赵凤英说:“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党员经常给我们开会,现在村民面貌都改变了,跳舞、打门球,红色旅游搞上以后,旅游的人也多,五凤村不是以前的五凤村了。”

在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园,文明旅游的理念也融入细节。温馨的提示、热情的志愿者,让游客在感受朝鲜族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把文明习惯带在身边。从社区里的石榴籽情谊,到乡村里的红色文明风,再到文旅中的文明新风尚,延吉市把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了百姓的心坎上。2020年,延吉市首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今年5月,延吉市再次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如今,在这座城市里,各族群众交往更密、笑容更甜,文明之风吹遍大街小巷,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温暖而强劲的动力。(记者:金正勇  洪小晗)

 

初审:佟焱

复审:张洋

终审:郭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