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至6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2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在山东青岛召开。本次大会汇聚了包括李兰娟院士、王福生院士在内的国内肝病与感染病领域顶尖专家,共同探讨学科前沿进展与临床诊疗新策略。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朴红心主任团队受邀参会,并展示了多项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癌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成为会议关注的焦点之一。
朴红心主任团队派出博士研究生孔玲玉、李雪松,硕士研究生刘慧敏、刘欣琦代表参会,并分别就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肝纤维化精准诊断和肝脏肿瘤靶向治疗等方向的研究成果作了系统汇报与交流,引起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
在病毒性肝炎机制研究方面,孔玲玉聚焦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发现特定病毒蛋白可通过干扰肝细胞内关键信号通路,影响代谢与免疫功能,从而促进病毒持续复制及疾病进展。该研究为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对提高治疗应答、减少耐药与复发具有潜在临床价值。
刘慧敏与刘欣琦则分别在肝纤维化无创诊断和肝癌靶向治疗领域取得突出进展。团队成功筛选出数种与肝纤维化程度高度相关的新型分子标志物,联合现有临床指标可显著提升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性,助力早期干预、延缓疾病进展。在肝癌治疗方面,团队创新性发现一种能够高效靶向肝癌细胞的小分子化合物,动物实验显示其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与转移,同时具备良好安全性,有望为肝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朴红心表示,此次展示的研究成果不仅体现了团队在肝病领域的创新探索能力,更彰显了“科研服务临床”的核心宗旨。对病毒性肝炎机制的深入解析,可帮助优化治疗方案,减少无效用药;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能改善患者预后;而新型肝癌靶向药物的发现,则为晚期患者带来更多治疗希望。
此次会议不仅加强了团队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也为未来多中心合作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团队将继续坚持“科研服务临床”的理念,持续推进创新研究,力争实现更多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突破,为我国肝病防治事业发展及患者福祉作出更大贡献。我们也共同期待这些优秀成果早日应用于临床,造福更多患者!
专家简介
朴红心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
专业特长
擅长于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及肝硬化、肝癌综合治疗,病毒性肝炎母婴阻断,小儿肝损伤鉴别诊断和治疗,发热性疾病鉴别诊断等。主要研究方向是肝纤维化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发、肝癌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发。
现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纤维化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消化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微生态组委员,吉林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国家科技部专家库专家,吉林省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