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的记忆,永不磨灭;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延边这片热土上,抗联将士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史诗。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抗日名将陈翰章的英雄人生,感受这位铁血将军的赤胆忠心。
盛夏的敦化市翰章乡翰章村,陈翰章烈士陵园掩映在苍松翠柏间,庄严肃穆。从弃笔从戎的热血书生,到宁死不屈的抗联英雄,陈翰章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正在与寒葱岭上如今漫山遍野的烂漫山花交相辉映,映照出这片土地往昔的悲壮与今朝的蓬勃生机。
1913年6月14日,陈翰章出生在敦化县西半截河屯的一户农民家庭。1932年,19岁的他弃笔从戎,开始了与侵略者死战到底的铁血生涯。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陈翰章先后任抗联第二军第二师参谋长、第二军第五参谋长等职。几年间,他率领抗联战士驰骋沙场,在敦化、宁安和镜泊湖等地区转战,痛奸日寇,成功指挥了寒葱岭伏击战、大沙河战斗等大小数百场战役,立下赫赫战功。1940年12月8日,因叛徒出卖陷入包围,为掩护战友突围,陈翰章身负重伤,宁死不屈,壮烈牺牲,残暴的日军割下他的头颅,保存在当时的伪满国首都新京(今长春),忠魂热血却永远镌刻在白山黑水间。
陈翰章将军牺牲时年仅27岁,他本是一名才华横溢的青年学子,却毅然投笔从戎,在党的领导下成长为东北抗联的杰出将领,而如今这片土地早已不再是战场,而是稻谷飘香、高铁飞驰的繁荣家园。
为深切缅怀和纪念陈翰章将军,敦化市将其出生地命名为翰章乡。当地学校被命名为翰章乡学校。并兴建公园与纪念碑,让英雄的名字与事迹代代传颂。2013年占地面积17654平方米的陈翰章烈士陵园落成,同年4月11日,将军遗首终回故里,并与遗体合葬在陵园中。现在陵园每年接待2万余人前来瞻仰、祭扫。
2007年9月,翰章乡学校中心小学被授予“中国工农红军吉林敦化翰章红军小学”校牌。多年来,翰章红军小学在校内建立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成立少年军校、小红星宣讲团等红色育人阵地,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育人系列活动,切实将党的革命传统、红军的优良作风、翰章的抗联精神根植于全体学生的心灵深处。
敦化翰章红军小学学生王尧说:“经常在班级里,老师也会讲到这些红色故事,感觉骄傲、自豪,以后也想成为像将军这样的人,我想要以后通过自己的一份努力,让祖国更加的繁荣昌盛。”
去年8月,位于陈翰章烈士陵园东南280米的陈翰章生平事迹文化中心正式竣工,包含室外景观和陈翰章生平事迹展示馆,还原了陈翰章少时与父母居住的屋子和生活场景,介绍了陈翰章从少年学习到参加革命、走向抗日的生平事迹情况。通过丰富的展览内容和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平台。
敦化市翰章乡党委宣传委员张天悦说:“近年来,翰章乡整合红色资源、生态资源和冰雪资源,坚定信心建设翰章红色文旅小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立足英雄故乡的红色基因,丰富村内红色元素,以陈翰章烈士陵园为中心辐射周边,构建全域红色教育矩阵,让游客全方位感受红色旅游氛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抗联精神。”
如今的敦化市不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多元产业的协同发展,也使得经济指标成绩亮眼。今年一季度,敦化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6.9亿元,同比增长7.5%;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3.4亿元,同比增长18.7%;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8亿元,同比增长35.6%;旅游综合收入实现20亿元,同比增长16.7%,彰显着强劲的经济发展活力。将军当年用生命守护的家园,在党的领导下,正以蓬勃的发展新面貌,告慰着先烈的英灵,也激励着一代代敦化人,传承将军精神,在新时代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的辉煌篇章。(记者 洪小晗 杨光)
初审:于娜
复审:李雪梅
终审:郭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