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从深山珍品到亿元产业,小菌种撬动大经济,和龙桑黄种植托起富民梦
2025-10-14 17:17 延边广电全媒体新闻采编中心

秋高气爽,稻谷飘香,和龙市八家子镇的桑黄科技示范基地,450亩土地上整齐排列着2000余栋身披黑色防晒网的大棚。步入其中,潮湿温热的气息裹挟着木质清香扑面而来,一排排棕色菌椴上,金黄色的桑黄如花瓣般层层绽放,静谧中孕育着蓬勃生机。

这一曾深藏于长白山原始森林中的珍稀药用菌,如今已从野生采摘走向规模化人工栽培,成为带动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金钥匙”。目前,和龙市桑黄种植面积超130公顷(约2000亩),年产鲜品达500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近80%,产业产值突破2亿元,并持续攀升。这里不仅是全国最大的栽培桑黄主产区,更被业界誉为“中国桑黄之都”。

“我们公司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吉林桑黄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桑黄研究院院长刘杰指着棚内茁壮生长的桑黄兴奋地说,“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产品供不应求。”

桑黄在我国药用历史已有两千余年,《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其“久服轻身不老”。现代研究表明,桑黄富含多糖、黄酮、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氧化、护肝等多种生物活性,被誉为“真菌之王”。

多年来,和龙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团队深度合作,联合延边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集中攻关菌种选育、仿野生栽培、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技术难题。历经多年潜心研究,成功培育出适应长白山冷凉气候的品种——“吉黄一号”,该菌种具备出菇率高、有效成分含量稳定、抗逆性强等优势,并获得5项国家专利和7项科研成果。依托这一核心种源,和龙构建起从菌种研发—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体系。同时,产学研协同发力,在八家子镇设立“桑黄科技小院”,吸引博士、硕士研究生长期驻点开展科研服务,累计培训农民超500人次,辐射带动全市130余公顷基地实现规范化管理。

9月24日至26日,以“和龙桑黄,世界的桑黄”为主题的2025长白山(和龙)桑黄产业大会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隆重举行。来自中国、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及地区的300余名行业专家、科研学者、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桑黄产业的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品牌建设与国际化路径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擘画这一新兴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蓝图。“和龙桑黄产业已形成从育种、智能化栽培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体系,是中国桑黄产业的一面旗帜、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所学校。”李玉院士在大会上深情表示,“从今天起,我正式成为和龙市荣誉市民,将继续支持‘和龙桑黄’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迈过“标准关”。过去,市场上桑黄产品良莠不齐,价格混乱,消费者难以辨别优劣,严重制约了市场拓展。为此,和龙市积极推动桑黄标准化体系建设。2024年底,桑黄正式纳入《吉林省中药材标准》《中药炮制规范》及《吉林省食品安全目录》,实现了“药食同源”的合法身份突破。同年,“和龙桑黄”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并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吉林省首个集齐“双认证”的药用菌产品。此外,由和龙主导制定的《桑黄等级规格标准》已成为行业公认准则,和龙也被选定为国家桑黄行业标准样品采集点,在全国产业发展中掌握了重要话语权。

品牌出海,多元产品打开全球市场。随着大健康产业兴起,桑黄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和龙市开发出涵盖食品、保健品、药品、日化等多个领域的多元化产品矩阵。如今,“黄之皇”“林珍源”等自主品牌脱颖而出,桑黄茶、桑黄酒、桑黄超微粉、压片糖果、冻干片、固体饮料、口服崩解片等系列产品琳琅满目。其中,由企业自主研发的桑黄口腔崩解片已取得10项国家专利,远销新加坡、中国澳门等地,深受海外消费者青睐。今年5月,在吉港澳经贸交流暨长白山人参推介会上,桑黄作为“长白山珍品”惊艳亮相;未来还将通过跨境电商、康养旅游、国际合作等方式加速“出海”,力争打造世界级健康品牌。

桑黄产业既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长达8—10个月的生长周期和精细化管理需求,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大量稳定就业岗位,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八家子镇南沟村村民吕文芳就是受益者之一。“以前家里穷,现在我在基地务工,每月收入增加3000多元,还能学技术,自己也种起了桑黄。”她笑着说,“日子越过越红火,心里特别有盼头!”当地创新推行“企业+基地+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订单农业+技术指导”“生产托管+集体经济”等多种模式,将农户紧密嵌入产业链条,确保稳定增收。目前,桑黄产业已覆盖八家子镇及周边15个行政村,直接带动就业超3000人,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八家子镇也因此荣获“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镇”“产业强镇”“桑黄特色产业小镇”等多项殊荣。

 

和龙桑黄,从零星试种到全国产量占比近八成,从深山野菌到年产值破亿的支柱产业,和龙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当夕阳洒落在连绵起伏的桑黄大棚上,那一片片金黄仿佛在诉说着乡村振兴的故事。在这片黑土地上,桑黄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金色光芒——照亮产业未来,也温暖万千农家。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颗颗金色的梦想,正在悄然生长。

初审:鹏飞

复审:张洋

终审:郭日新